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官员(使君)和一位隐士(先生)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清廉正直品格的推崇。
开头四句用对比手法:官员不摆架子(不浪出),像古代聘贤一样亲自登门(羔雁扣门);隐士只是安静坐着(清坐),连粗茶淡饭(薤水)都算招待得太隆重。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两个淡泊名利的人物形象。
中间四句是今昔对比:当年这个地方民风淳朴(市无晨饮豚,连早市卖猪肉的都没有,说明没人贪图享乐),如今主客双方都已离世(九原指墓地)。通过社会风气的转变,暗含对当下世风日下的感慨。
最后四句用典故抒情:像孔子修订《春秋》时会感叹礼崩乐坏(鲁经遗叹),像屈原《招魂》也唤不回逝者(楚些无归魂)。作者写这首诗(遗直诗),是希望后人经过这里时,能向这道象征正直的藩篱(式其藩)致敬。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晨饮豚"这种生活细节反映大时代变迁
2. "薤水多言"的幽默写法,反衬隐士的朴素
3. 结尾"式其藩"的意象,把抽象品德转化为可触摸的篱笆墙
4. 通过主客双亡的对比,让读者自然产生"美好品德是否随人消亡"的思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