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王少清想回四川老家却没能成功,只能再次漂泊在外的无奈心情。
前两句"行止不可计,别离当奈何"直白地道出了人生漂泊的无奈——想去哪里、留在哪里都由不得自己决定,面对离别也只能徒叹奈何。就像我们现代人常常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身不由己,想回家却回不去的感受。
中间四句用具体场景描写现状:本来想逆流而上回老家("欲溯"),结果只能顺流而下继续漂泊("沿波");眼前看到的是湖北一带(鄂渚)的橘子熟了、鱼儿肥了,但这些都不是故乡的风景。这种想回家却越走越远的矛盾心情,相信很多在外打拼的人都能感同身受。
最后两句提到"西山旧相识",可能是诗人在漂泊途中遇到的故人。虽然回不了家,但能遇到老朋友也是种安慰,所以说不厌烦多次经过这里。这体现了诗人在无奈中寻找慰藉的豁达心态。
整首诗用简单的语言道出了每个游子都懂的情感:想家却回不去的惆怅、漂泊在外的孤独,以及在陌生环境中寻找温暖的坚韧。诗人没有用夸张的修辞,只是平静地诉说自己的遭遇,反而让这种乡愁显得更加真实动人。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