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桧
圣人嘉异种,移对诵弦堂。
双本无今古,千年任雪霜。
右旋符地顺,在纽象乾纲。
影覆诗书府,根盘礼义乡。
盛同文不朽,高与道相当。
洙泗滋荣茂,龟蒙借郁苍。
毓灵全木帝,钟秀极勾芒。
气爽群居席,烟凝数仞墙。
阴连槐市绿,子落杏坛香。
布露周千尺,腾凌上百常。
傍欺泮林小,远笑峄桐黄。
屹若擎天柱,森如出日桑。
风中雕虎啸,云际老龙骧。
直欲惊魑魅,端疑待凤凰。
鳞差阙巩甲,干错羽林枪。
大节忠臣概,坚心志土方。
鲁宫侵不得,秦火纵何伤。
宣子休夸树,姬人漫爱堂。
松卑虚视爵,花贱柱封王。
谁念真儒迹,何当议宠章。
双本无今古,千年任雪霜。
右旋符地顺,在纽象乾纲。
影覆诗书府,根盘礼义乡。
盛同文不朽,高与道相当。
洙泗滋荣茂,龟蒙借郁苍。
毓灵全木帝,钟秀极勾芒。
气爽群居席,烟凝数仞墙。
阴连槐市绿,子落杏坛香。
布露周千尺,腾凌上百常。
傍欺泮林小,远笑峄桐黄。
屹若擎天柱,森如出日桑。
风中雕虎啸,云际老龙骧。
直欲惊魑魅,端疑待凤凰。
鳞差阙巩甲,干错羽林枪。
大节忠臣概,坚心志土方。
鲁宫侵不得,秦火纵何伤。
宣子休夸树,姬人漫爱堂。
松卑虚视爵,花贱柱封王。
谁念真儒迹,何当议宠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棵古老的桧树为核心意象,通过生动比喻和丰富联想,赞颂了中华文化坚韧不拔的精神传承。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根盘礼义乡")描写桧树的非凡来历。这棵被圣人亲手栽种的桧树,历经千年风霜依然挺立在学堂前,它的根系深深扎在礼仪文化的土壤中,树荫庇护着诗书典籍,象征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第二层("盛同文不朽"至"远笑峄桐黄")用对比手法突显桧树的崇高。诗人说这棵树的高度堪比道德境界,它的繁茂让洙泗二水(孔子讲学之地)更显生机,连附近的山岭都因它而苍翠。通过与其他树木(如槐树、杏树、峄山梧桐)的比较,强调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第三层("屹若擎天柱"至"端疑待凤凰")运用神话意象展现桧树的气势。将树干比作擎天柱、龙鳞甲,树枝似长枪挺立,风中树声如虎啸龙吟。这些充满力量感的比喻,既写实又传神,让读者仿佛看到一棵顶天立地的神树。
第四层(最后部分)升华到文化象征意义。诗人指出这棵树就像忠臣的节操、志士的品格,连秦始皇焚书坑儒都未能摧毁它。结尾反问"谁还记得真正儒家精神的象征",暗含对当时社会忽视传统文化价值的忧虑。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树木人格化的写法,让桧树成为中华文明的化身。那些"雕虎啸""老龙骧"的动感描写,与"忠臣概""志士方"的精神品质自然融合,使读者在感受古树雄姿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文化传承的厚重感。诗人通过一棵树,实际上写的是对儒学精神永不凋零的信念。
孔舜亮
孔舜亮,字君亮,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孔子四十六代孙。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以中散大夫致仕,封柱国、会稽县开国伯。事见《阙里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