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离别的伤感画面,用日常可见的事物传递深情。
开头用"小堂红烛吐烟清"营造温暖又朦胧的氛围,烛光摇曳中,计时的钟漏声隐约传来,暗示离别时刻临近。"赏地不堪人又别"直接点出:在美景中分别更让人难受,只能通过不断饮酒来缓解愁绪。
中间四句通过星空、霜影、捣衣声等意象,把离愁具象化:银河像被霜染的帘幕,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更添夜色的寂寥。这些看似平常的夜景,都染上了离别的色彩。
结尾"片帆天外挂离情"最为动人,将抽象的感情挂在远去的船帆上,仿佛离愁能随风飘远。这个巧妙的比喻让无形的哀愁变得可视可感,小船渐行渐远,带走的不仅是人,更是牵挂的心。
全诗没有直接说多伤心,但通过烛光、钟声、霜夜、孤帆这些意象的组合,让读者自然感受到那份沉默而深沉的离愁,就像我们现代人送别亲友时,虽然不说话,但一杯接一杯的啤酒、反复整理的行李、路灯下的身影,都在诉说着不舍。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