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乘槎亭观日出图

亭名始见坡公诗,建亭之处人莫知。我于龙洞读宋刻,亭在山头与海直。

龙兴山东烛龙起,山下沈沈夜未已。波光激射梁梠红,如见坡诗图画里。

独怜诗和陈海州,陈公名字难搜求。山亭颇似岘山在,湛辈足迹诚悠悠。

联吟苏海尚如此,写照秦山徒为尔。图中石壁扫烟霾,笑将题笔当摩崖。

现代解析

好的,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分析:

这首诗题为《自题乘槎亭观日出图》。从诗题看,是关于乘槎亭观日出的一幅画,作者是这幅画的作者自己。接下来,我会逐句分析这首诗。

首句“亭名始见坡公诗”,是说这个亭子首次出现在苏轼的诗中。苏轼的诗在当时极为有名,因此这个亭子也因此闻名。第二句“建亭之处人莫知”,表达了尽管亭子的名字在苏轼的诗中出现过,但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接下来的两句描述了亭子的位置:“我于龙洞读宋刻,亭在山头与海直。”诗人通过亲自探寻,在龙洞找到了亭子的位置,发现它坐落在山头,直面大海。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惊喜和对自然的热爱。

然后,诗人以龙兴山为背景,描述夜晚的景象:“龙兴山东烛龙起,山下沈沈夜未已。”当夜色还未退去的时候,远处的龙兴山像燃烧的烛龙一般,照亮周围。接下来的两句进一步描绘这个场景:“波光激射梁梠红,如见坡诗图画里。”波光粼粼的海面反射出红色的光线,像是苏轼诗中的画面一样美丽。

接着诗人提到他欣赏苏轼和陈海州的诗,但遗憾无法找到陈海州的名字。然后诗人将这座亭子与古代的岘山相比,感叹岁月的流转和历史的变迁。接着的两句表达了他对苏轼等人的怀念和对古诗的热爱。“联吟苏海尚如此”,表示即便过去这么长时间,苏轼等人吟咏的场景依然如此生动。最后的“写照秦山徒为尔”,则是感慨这幅画只是单纯地描绘了秦山的景色而已。

最后的几句描述了诗人看到画中的景色后,扫除心中的阴霾,心情愉快地用题笔在画上题诗。整首诗以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古诗的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古代诗人作品的敬仰。通过描述亭子的位置和周围的景色,展现出了诗人的惊喜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通过对古诗的怀念和感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让人感受到了诗人的热情和才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