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充满江湖气息的隐居生活图景,语言生动,意境悠远。
开头两句写景:巴陵西边的沱江水势浩大,岸边楼阁掩映在绿荫中。"自阴阴"三字既写实景,又暗示这里远离尘嚣,是个清幽之地。
中间四句用动物和人物活动来渲染环境:夜晚能听到巨龟大鳄爬出洞庭湖的声响,白天能听见虎豹在云梦泽的密林中吼叫。划船时会遇见微笑的渔夫,采莲时能听到越地姑娘的歌声。这些描写既展现了野趣盎然的自然环境,又暗示这里民风淳朴,生活闲适。
最后两句抒情:诗人向往能跟随"公"(可能指隐士或友人)在此定居,去追寻那传说中避世的桃花源。这里的"桃花处处"既实指风景,也暗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水乡风物、动物声响、人物活动的层层铺陈,最后落脚到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展现了古代文人追求远离官场、回归自然的精神世界。诗中"鼋鼍虎豹"的野性之美与"渔父越人"的田园之乐形成有趣对比,既有江湖的壮阔,又有人情的温暖。
薛蕙
薛蕙(1489~1539年),明朝大臣。祖居亳州城内薛家巷。年十二能诗。举正德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谏武宗南巡,受杖夺俸。旋引疾归。起故官,改吏部,历考功郎中。正德十五年(1520年)薛蕙再次被起用,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嘉靖二年(1523年),朝中发生“大礼”之争,薛蕙撰写《为人后解》《为人后辨》等万言书上奏,反对皇上以生父为皇考,招致皇帝大怒,被捕押于镇抚司后赦出。嘉靖十八年(1539年),薛蕙担任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司,不久病死家中,享年五十,被追封为太常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