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六日观灵谷寺塔影奉和御制诗二首 其二
谁能解此妙圆觉,弹指可以超无学。
沧江俄顷息暴流,水底摩泥光灼烁。
旋来超至一事无,缘生起灭空华如。
若沦贪著出遂禊,焉知自性同交芦。
执持真妄不开演,浑似风烟相展转。
自在那知兽踏沙,绸缪甘作蚕成茧。
寻常安得竟生身,四法修行两便因。
往来迅速无石壁,知慧善巧成陶轮。
眼中何人最胜子,究竟真如微妙理。
惟恐浮沤尼海观,空见云腾乌飞起。
忆昔鹿苑道初成,大兴慈誓悟群生。
万法无言宁可说,十方有耳皆闻声。
灵山一去几经劫,多少无明成惑业。
圣凡由此分两途,终始应知缠五叠。
世人何幸见如来,祗园春暖昙花开。
微心已入虚空藏,挥手直上光明台。
如来前身释迦佛,说法曾住耆阇崛。
西涉恒河度渺茫,东踰葱岭凌超歘。
三十二相具庄严,一念清澄众善兼。
五色金光晃千日,九秋玉鉴悬孤蟾。
每向招提演空法,四百欢闻声飒霅。
不论燥湿与蠕蠢,拔及升沉并鳞甲。
浮屠倒影光陆离,巍峨楼殿相参差。
多因摄受妙景出,巧夺造化神工为。
温温彧彧窗间度,绚彩非烟亦非雾。
画师缩手不敢图,墨客操觚岂能赋。
春风淡荡春日妍,人间一界无诸天。
生灵永乐普超济,翼我皇家万万年。
沧江俄顷息暴流,水底摩泥光灼烁。
旋来超至一事无,缘生起灭空华如。
若沦贪著出遂禊,焉知自性同交芦。
执持真妄不开演,浑似风烟相展转。
自在那知兽踏沙,绸缪甘作蚕成茧。
寻常安得竟生身,四法修行两便因。
往来迅速无石壁,知慧善巧成陶轮。
眼中何人最胜子,究竟真如微妙理。
惟恐浮沤尼海观,空见云腾乌飞起。
忆昔鹿苑道初成,大兴慈誓悟群生。
万法无言宁可说,十方有耳皆闻声。
灵山一去几经劫,多少无明成惑业。
圣凡由此分两途,终始应知缠五叠。
世人何幸见如来,祗园春暖昙花开。
微心已入虚空藏,挥手直上光明台。
如来前身释迦佛,说法曾住耆阇崛。
西涉恒河度渺茫,东踰葱岭凌超歘。
三十二相具庄严,一念清澄众善兼。
五色金光晃千日,九秋玉鉴悬孤蟾。
每向招提演空法,四百欢闻声飒霅。
不论燥湿与蠕蠢,拔及升沉并鳞甲。
浮屠倒影光陆离,巍峨楼殿相参差。
多因摄受妙景出,巧夺造化神工为。
温温彧彧窗间度,绚彩非烟亦非雾。
画师缩手不敢图,墨客操觚岂能赋。
春风淡荡春日妍,人间一界无诸天。
生灵永乐普超济,翼我皇家万万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灵谷寺塔影的神奇景象,同时融入了佛教哲理和帝王赞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奇幻的塔影描写
诗中用"水底摩泥光灼烁""浮屠倒影光陆离"等生动比喻,描写塔影在水中的奇幻效果。就像现代人看水中的倒影会变形一样,诗人用"绚彩非烟亦非雾"形容这种朦胧美,连专业画师都难以描绘。
2. 佛教哲理的阐释
通过"弹指可以超无学""自性同交芦"等比喻,讲解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就像海市蜃楼(浮沤)看似真实实则虚幻,诗人说世人执着的事物都如"蚕成茧"般自我束缚。用"兽踏沙"比喻人生无常,脚印转瞬即逝。
3. 对皇权的歌颂
结尾"翼我皇家万万年"将佛教祝福与王朝命运结合。诗中提到如来、释迦等佛教形象,最终都归结为对皇室"永乐"的祝愿,就像现代庆典中常有的祈福环节。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物理现象(光影变化)与哲学思考(佛教空性)自然融合。比如用"云腾乌飞"形容虚幻无常,用"陶轮"比喻因果轮回,让深奥的佛理变得形象可感。最后回归现实,在春光明媚中寄托对家国天下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