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铺至永宁 其二

山南山北路嶙峋,只隔芦花便绝尘。
削壁四围溪半折,野鹰盘处定无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险峻幽静的山野画卷,读起来像跟着作者的脚步在探险。

前两句写山路难行却别有洞天:山岭起伏的石路像嶙峋的兽骨("路嶙峋"),但只需穿过一片芦苇荡("隔芦花"),就瞬间远离尘世喧嚣。这里用芦苇的柔软反衬山石的坚硬,形成奇妙对比。

后两句像无人机航拍:溪流在刀削般的峭壁间蛇形流淌("溪半折"),突然镜头拉远,看见野鹰在头顶盘旋——这个画面暗示了此处人迹罕至,因为鹰盘旋的地方往往荒无人烟。诗人用"定无人"三个字,让整幅画面突然有了孤寂的禅意。

全诗妙在动静结合:嶙峋的山路是静的,盘旋的鹰是动的;坚硬的峭壁是静的,蜿蜒的溪水是动的。最后那只盘旋的鹰,就像诗人放飞的自由思绪,在无人之境独自翱翔。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