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丹桂

碎琼揉香作肌骨,霁日吹红染肤色。
人间何处有此葩,一种风流初未识。
东隅月户编三千,夜修玉关瀛洲前。
拂摇桂子偶坠此,雨露培植开韶妍。
史翁移根出葱茜,雕斛持归翠微殿。
一朝丽质冠百昌,御墨分题落团扇。
何年流转江南乡,一本奚翅千金偿。
分枝接叶色已浅,纵有此花无此香。
绝爱西山佳丽地,蔼蔼修林倚清吹。
宁论斜日杏花酣,未许熙春海棠睡。
是时金气初高明,宇宙轩豁澄埃氛。
青霞绛雪互点缀,浓芬賸馥飘氤氲。
鹫峰繁黄今不数,破裓山僧练裙女。
试看香御拥红云,肃奉虚皇游碧宇。
携持宝镜吹波金,寒光万顷空人心。
烦君控取红鸾住,更恐香魂夜飞去。

现代解析

这首《咏丹桂》用华丽的语言描绘了桂花的美,同时暗含了人生际遇的感慨。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桂花的仙界传奇 诗人把桂花想象成天上掉落的仙物——像碎玉和香粉捏成的肌肤,被晴空染红的肤色。这些花本不该在人间出现,是月宫里的桂树偶然掉落的种子,经过雨露滋养才长成。后来被史官移栽到皇家园林,成为百花之王,连皇帝都题诗赞美。这里用神话般的笔法,突出了桂花的珍贵不凡。

二、现实中的桂花 下半段笔锋一转,说桂花流落到江南后,虽然还能开花,但颜色变淡了,香味也不如从前。就像一个人离开故土后,总会失去些原本的特质。诗人特别钟爱西山上的桂花林,认为比盛开的杏花和海棠更美。秋高气爽时,红霞般的桂花与白雪般的香气交织,构成醉人景象。

三、人生哲理的寄托 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怕桂花的香魂会飞回月宫,所以想用宝镜和金波把它留住。这其实暗喻着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担忧——就像我们总想留住青春、爱情或荣华,但最终都难逃时过境迁。全诗表面咏花,实则写尽了人世间的得与失:桂花从仙界到皇宫再到民间的历程,恰似人生从理想巅峰到平凡现实的轨迹;而那挥之不去的香气,正是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美好追求。

诗人用"碎琼揉香""绛雪賸馥"等鲜活的比喻,让读者仿佛能看到桂花的色泽,闻到它的芬芳。这种将植物人格化的写法,让冰冷的文字有了温度,普通的花木也有了跌宕起伏的命运故事。

胡榘

胡榘(1164-1224),江西庐陵人,宋抗金名臣胡铨之孙。淳熙十四年(1187),24岁的胡榘以监庆元比较务摄任(暂代)象山县令,监比较务是州衙监管各县酒务(当时酒类属国家专买)的职事官员。淳熙十五年,李孟传就任象山令,胡榘去职。可就在十四年秋,胡榘到象邑之西山(西谷)赏丹桂,赞叹之余,引发诗兴,写了一首《咏丹桂》,在宽阔的联想和想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丹桂的风采。“象山县令诗咏象山花”成了一时传闻,此诗也不胫而走,被广泛传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