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以治国之道为核心,用平实的语言探讨了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开篇"提封汉天下"四句,用汉朝的疆域比喻国家强盛,但随即抛出核心问题:与其耗费巨资布置重兵防守边疆,不如用勤俭仁德来治理国家。这里用"悬车守"(指战车戒备)和"俭德临"(勤俭仁德治国)形成鲜明对比,强调德政比武力更重要。
中间四句提出具体治国建议:要选拔贤能人才("俊乂"指德才兼备者),同时警惕外敌侵扰("犬羊"喻指边疆部族)。最后两句尤为深刻,将用兵比作玩火,警示穷兵黩武的危险,主张用仁德恩惠来赢得天下归心。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像一位智者谈心般娓娓道来。通过"借问""愿戒"等口语化表达,把"以德服人"这个抽象道理讲得生动具体。最后用"兵犹火"的比喻,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武力统治的风险,而"恩加四海"又描绘出仁政带来的和谐图景。这种将治国大道融入日常语言的写法,正是其打动人心之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