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山野的幽静画卷,充满了超脱尘世的仙气与自然生命力。
开篇用"决眦"(瞪大眼睛)这个动作,带出远方一只若隐若现的孤雁,立刻营造出辽阔空灵的意境。空山秋色"极清寥"三个字,精准捕捉到秋天山野特有的清澈寂寥之美。
中间四句像一组动态镜头:疾风扫过槲树林,卷起满地黄叶;药圃笼罩在薄雾中,嫩绿的药苗若隐若现。山间雾气蒸腾,仿佛在半空酝酿着细雨;溪涧水流在峡谷入口处打着旋儿,像海潮般起伏。这些画面既有"风紧搜叶"的劲道,又有"烟护绿苗"的温柔,动静相宜。
结尾笔锋一转,把实景引向仙境。石砌的楼台近在咫尺,登天的阶梯似乎触手可及,诗人在梦中与仙人相约,共抚玉制乐器。这个浪漫的想象,让整幅秋景突然有了飘渺的仙气,也透露出诗人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
全诗最妙处在于:明明写的是眼前实景,却通过"雁影""仙灵"等意象,在真实与虚幻之间架起桥梁。诗人把深秋山野的寂寥,转化成了通向仙境的通道,让寻常风景焕发出神秘光彩。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