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子善范先之林自知赋木犀嘱和

孤芳如阿平,晚乃出六奇。傍睨肃听莹,请试从元推。

韵如圣之清,避世观商衰。翠幄方童童,露叶流蟾辉。

降真换骨法,谱牒当寻披。悠悠千斛香,鲜风如驲驰。

霪秋百草死,不复干等威。江蓠交晚生,楚英托深知。

罗柳追逸驾,峻坂方驱羸。尤物能移人,心正物自移。

年年月中仙,一人簪一枝。后先不须问,亦各安其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木犀花(桂花)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典故,赞美了桂花高洁的品格和独特的魅力。

诗的开头将桂花比作"阿平"(可能指古代高士),说它像一位隐士,直到晚年才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六奇"指卓越才能)。接着描写桂花清雅的韵味,说它像古代圣贤一样清高,在商朝衰败时选择隐居。

中间部分生动描绘桂花的美:翠绿的叶子像帐篷,沾着露水的叶子在月光下闪烁。诗人说欣赏桂花就像修道者"换骨"(脱胎换骨)一样,能让人精神升华。桂花的香气浓郁,像疾驰的驿马带来的清风,在百草凋零的深秋依然傲然绽放。

后段用"江蓠"(香草)和"楚英"(楚地才俊)比喻桂花,说它像追赶骏马的罗柳,又像在陡坡上前行的瘦马,展现其坚韧品格。诗人提出"心正物自移"的哲理,强调只要内心端正,外物就不会动摇本心。

结尾想象月宫中的仙人每年都会折桂,暗含"蟾宫折桂"的典故。最后点明主旨:万物各有其时,不必比较先后,顺应自然才是正道。

全诗通过桂花展现了不慕荣华、坚守本真的高尚情操,以及顺应自然、各安其时的生活智慧。诗人将桂花人格化,赋予它隐士的品格和仙人的气质,使这首咏物诗充满了哲理意味。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