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边塞送别的场景,充满了苍凉与思念的情感。
开头两句写燕台(北京一带)秋色渐浓,一群边塞的大雁冒雨飞过。这里用"边鸿"暗示远行,"拂雨"增添了一丝寒意,为全诗定下萧瑟的基调。
中间四句形成对比:皇宫的芙蓉花开得正盛,城门边的榆柳却已落叶飘入长河。一边是繁华,一边是凋零,暗示离别的无奈。"离人"指远行的朋友,衣袖沾满从军之泪;"小妇"可能是送行的女子,弹着琵琶唱起出塞的歌谣,更添悲凉。
最后两句是情感高潮:眼前黄沙漫天遮蔽千里,不禁让人牵挂故乡的香草(蕙草)是否安好。用"黄云"比喻沙尘暴,与"蕙草"的柔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全诗通过边塞秋景、送别场景、故乡牵挂三个层次,把军人远行的悲壮、亲友离别的伤痛、对和平的渴望融为一体。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前路艰险却不得不行的无奈,以及藏在刚强外表下的柔软乡愁。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