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廿七风雨大浸

左扼飞廉吭,右拊巽二背。
谓云如何其,坐使六鹢退。
亦有司雨工,絷如系单于。
不卷油然云,自欲干剪屠。
乡来不鸣条,块亦不曾破。
卿云千点明,华月半天堕。
衮衣徂东山,拔木仍偃禾。
至今东山诗,千载犹咏歌。
悠然启金縢,风反雨亦止。
是中果何书,顷刻变天纪。
流言久弗作,狐亦不复疑。
至诚动真宰,风雨胡不知。
风雨不我以,我稼已堕水。
不知十日淫,滴碎田父心。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狂风暴雨对农民庄稼的摧残,以及人们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奈与痛苦。全诗用生动的比喻和强烈的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和农民的绝望。

1. 开篇的狂风暴雨
诗人用神话中的风神(飞廉)和雨神(巽二)来比喻风雨的凶猛,像是掐住它们的喉咙、按住它们的背脊,试图让风雨停下。但风雨依然肆虐,连天上的飞鸟(六鹢)都被迫退避。这里用夸张的手法表现风雨的狂暴。

2. 雨神的失控
诗中提到掌管雨水的神灵(司雨工)像被俘虏的单于一样失去控制,乌云不散,仿佛要毁灭一切。原本温和的风(鸣条)和完整的土地(块破)都被破坏,明亮的云彩和月亮也被风雨吞噬,展现出一片混乱的景象。

3. 灾难的后果
风雨过后,树木被拔起,庄稼倒伏,农民的心也像被雨水“滴碎”一样痛苦。诗人借古喻今,提到《诗经·东山》中记载的灾难,说明这种痛苦从古至今一直存在。

4. 无奈与质问
最后,诗人发出悲愤的质问:风雨为何如此无情?庄稼已经被毁,农民的心也碎了,可连绵的阴雨(十日淫)依然不停。这里直接表达了农民面对天灾时的无助和悲愤。

全诗的核心
通过神话意象和现实画面的结合,诗人不仅描绘了自然灾害的可怕,更突出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脆弱。风雨的狂暴与农民的绝望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悲悯之情。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