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萧瑟的图景,通过几个简单的画面传递出孤独与离愁。
前两句写黄昏时浓云密布,连鸟叫声都听不见,营造出压抑寂静的氛围。三四句用"霜叶秃"和"雨声凄"两个细节,点明这是万物凋零的深秋时节,暗示着时光流逝的伤感。
五六句很巧妙,诗人说柳树不懂人间离别的痛苦,为什么要用枝条绊住远行人的马匹呢?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柳树写成不解人意的旁观者,实际反衬出诗人内心的不舍。
最后两句视线转向湖边,高高的柳树与画楼齐平。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带有象征意味,暗示着无论景物如何,离愁始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云、鸟、秃树、雨声、柳条、湖水等意象的层层叠加,让读者真切感受到那份秋日的寂寥和离别的惆怅。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欲说还休的含蓄,所有情感都藏在景物描写之中。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