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官员在春天外出踏青的闲适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官场名利的淡泊。
开头两句写作者向东风"借"了十天晴天,拄着拐杖穿着轻便鞋子出门踏青。"放教"二字透露出一种难得的自由感,就像被关久了突然能出门撒欢的孩子。
中间四句是全文精华。作者说自己是"客闲"之人,走到哪儿都能写诗;在农忙时节带着酒欣赏春色。后两句特别美:离开时觉得山水都像老熟人,再来时花鸟都显得更亲切。这里用拟人手法,把自然景物写得充满人情味。
最后两句表明心迹:别羡慕我当官清闲没油水("无毡冷"指办公条件简陋),越是这样的清闲官职,越能体会生活的清净美好。这是对官场追逐名利风气的婉转批评,展现了作者超脱的生活态度。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像在和老朋友聊天。通过踏青这件小事,写出了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看淡官场名利的智慧。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走到哪儿都是诗"的生活情趣,和把花鸟当朋友的可爱心态。
李遇
(1178—1248)宋福州闽县人,字用之,号洞斋。与刘克庄同受业于真德秀之门。宁宗嘉定七年进士。官至秘书少监。所为奏疏引经据史,议论精当。尝论内治,于君子小人,辞严气劲,为时所称。有《诗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