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岘山次韵三首

转路山突兀,众山之所望。
懒融不下山,揖山会虚堂。
大空出盘嬉,小空时侍傍。
我游瞻铁凤,力尽随木羊。
石窗非人世,意欲凌风翔。
巉巉窗中人,出定发有霜。
过眼几浮烟,关身一禅床。
教我安心法,入鸟不乱行。
似知使君尊,起炷柏子香。
陇云亦堪寄,分作我归装。
好在窗前竹,伴师老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岘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禅意和超脱尘世的情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山景的壮丽与奇特 诗的开头写岘山高耸突出,是众山仰望的对象,给人一种巍峨不凡的感觉。接着提到"懒融"(可能指高僧或隐士)不下山,只在虚堂(禅房)中与山相会,暗示山中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超然。

2. 自然与禅意的交融 诗中提到"大空""小空",可能指广阔的天空或禅宗的"空"的境界。作者看到铁凤(可能是山石形状如凤)和木羊(可能是自然景物),感觉自己仿佛被自然的力量牵引。石窗外的景色让他产生飞升的遐想,而窗中的修行人("巉巉窗中人")须发已白,显得宁静而沧桑。

3. 禅修的感悟 作者通过山中修行人的形象,表达了对禅修生活的向往。"教我安心法,入鸟不乱行"是说修行人教他安定心神的方法,达到内心平静,连飞鸟都不会扰乱他的心境。柏子香的点燃和陇云(山间云雾)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清幽的修行氛围。

4. 归隐的愿望 诗的结尾提到"分作我归装",表达作者想带着山中的宁静(以"陇云"为象征)归去。窗前竹子的意象,则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暗示作者希望像竹子一样,与修行人相伴,度过淡泊而长久的隐居生活。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山景和禅修生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向往。诗中的景物与禅理巧妙结合,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致远的美。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