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宴别陈叔晦

县城高馆宴离觞,共对寒灯别意长。孤嶂啼猿惊落叶,谁家残笛度微霜。

云山驿路遥相送,鱼鸟沧洲旧莫忘。知尔怀人何处是,秣陵春树远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作品,描述了一次在县城高馆举办的宴席上送别好友陈叔晦的场景。下面我用现代语言来解释一下这首诗的意象和情感。

第一句:“县城高馆宴离觞,共对寒灯别意长。” 人们在县城的高馆里举办了一场宴会,大家围坐一起畅饮离别的美酒。寒夜中的灯光映照着大家离别时的复杂心情,分离的忧伤仿佛可以延续很久。

接着两句:“孤嶂啼猿惊落叶,谁家残笛度微霜。” 在宴席结束之后,诗人站在高处看到孤耸的山峰上,一只猿猴啼叫着,惊扰了飘落的树叶;远处传来几声笛声,在微霜的夜晚显得格外凄凉。这两句描绘了离别时的凄凉景色,用自然的声音和景象来表达离愁别绪。

接下来两句:“云山驿路遥相送,鱼鸟沧洲旧莫忘。” 诗人想象着好友离去后的路程,云雾缭绕的山间,驿路上同样充满了别离的惆怅。希望好友走过的鱼鸟洲,那些熟悉的景色别在离开后被遗忘。这部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不舍。

最后两句:“知尔怀人何处是,秣陵春树远苍苍。” 诗人深知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无法长久在一起,遥望秣陵(南京一带)的春树,绿意盎然,但离别之后,相见的日子又遥不可期,诗人只能遥望那里,寄托着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整体来说,这是一首充满离别忧伤的诗,通过自然景象和具体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对离别的无奈与感慨。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