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暮春时节送别友人赴任的场景,既表达了惜别之情,又暗含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前四句写送别:在百花凋零的暮春送别友人,本该饮酒赋诗的修禊雅事也因离别而错过。友人像仙人般乘着双凫东行赴任(昌邑在山东),而北归的大雁暗示着流离百姓的苦难。这里用"仙令"美称友人,用"流人"暗指百姓,形成鲜明对比。
后四句转向民生:昔日皇帝驻跸的高台如今冷清,沧波依旧;潍水边的战场已荒芜,只余寒沙。诗人预见友人到任后定会优先安抚百姓,因为三齐之地(山东)连年灾荒饥馑。最后两句既是期许,也透露出对现实的忧虑。
全诗妙在将私人送别与公共关怀自然融合:通过"残春""冷台""寒沙"等意象营造苍凉氛围,既烘托离情,又暗示民生多艰;结尾对友人的嘱托,实则表达了诗人心系苍生的胸怀。用典自然(如"仙令凫舄"的典故),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展现了古代文人送别诗的社会深度。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