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摩西行
书生当如汉太史,以血濡毫述幽旨。
不然亦为黄摩西,忽哀忽怒发狂死。
摩西绝艳逼天神,饮浪吞风大海滨。
淮左名流争下拜,江东馀子⑴是前身。
少年意气耽花酒,来往吹箫与屠狗。
苏小墓前诵鬼诗,维摩峰下寻狐友。
外通欧美内诸经,电眼扫书⑵如掠鹰。
仓颉曾闻粟雨下,释迦一笑烟云轻。
每恨此生逢惨变,功名冷落更无念。
巨笔唯描影事词(公尝遍和定盦词),深心微托艺文卷(摩西著有《中国文学史》二十九卷)。
忽闻江夏起雄师,收拾阴符欲助持。
骐骥高腾天不许,鲲鹏中路力难支⑶。
困蹇何堪四立壁,幽思积结成心疾。
狂歌痛哭哭渐泯,从此齐门归大寂(公殁于苏州齐门外疯人院)。
齐门大寂断回音,但有旧书稍可寻。
我住长安三百日,闲来偶得膏兰吟(公自订《膏兰集》)。
启扉恍有人相对,短发毵毵披项背。
负手低哦月影移,挥毫急写灯花碎。
写罢捶几涕泗涟,亦惊亦痛若狂颠。
不眠更舞无双剑,非想还参第一禅。
有时把酒酹寰宇,衣袖风中自高举。
悲啸一声不见踪,阖书但听虫低语。
我闻上古有畸人,思接鸿钧骜不驯。
群氓不解唯称癔:彼庄彼许彼灵均。
又闻国士皆尊我,颜斶命君君曰可。
诸家孰料素王心⑷,一旦尽销秦帝火。
秦帝虽亡厄未休,复钳其舌换其头。
于今治术犹相近,从此文人少自由。
来者以之皆不足,不为贾玉即甄玉⑸。
阮生本性罹非刑,李贽童言遭死狱。
摩西奇想似三闾,兼好放言如卓吾。
世态人情剧相迫,不因狂死更何如。
一死君诚蜕大难,我来更见人心散。
由我溯君几思潮,心绪百年归澹澹。
百年我知黄摩西,重过百年孰我知。
死水碧深春又到,乾坤莽莽尚当时。
不然亦为黄摩西,忽哀忽怒发狂死。
摩西绝艳逼天神,饮浪吞风大海滨。
淮左名流争下拜,江东馀子⑴是前身。
少年意气耽花酒,来往吹箫与屠狗。
苏小墓前诵鬼诗,维摩峰下寻狐友。
外通欧美内诸经,电眼扫书⑵如掠鹰。
仓颉曾闻粟雨下,释迦一笑烟云轻。
每恨此生逢惨变,功名冷落更无念。
巨笔唯描影事词(公尝遍和定盦词),深心微托艺文卷(摩西著有《中国文学史》二十九卷)。
忽闻江夏起雄师,收拾阴符欲助持。
骐骥高腾天不许,鲲鹏中路力难支⑶。
困蹇何堪四立壁,幽思积结成心疾。
狂歌痛哭哭渐泯,从此齐门归大寂(公殁于苏州齐门外疯人院)。
齐门大寂断回音,但有旧书稍可寻。
我住长安三百日,闲来偶得膏兰吟(公自订《膏兰集》)。
启扉恍有人相对,短发毵毵披项背。
负手低哦月影移,挥毫急写灯花碎。
写罢捶几涕泗涟,亦惊亦痛若狂颠。
不眠更舞无双剑,非想还参第一禅。
有时把酒酹寰宇,衣袖风中自高举。
悲啸一声不见踪,阖书但听虫低语。
我闻上古有畸人,思接鸿钧骜不驯。
群氓不解唯称癔:彼庄彼许彼灵均。
又闻国士皆尊我,颜斶命君君曰可。
诸家孰料素王心⑷,一旦尽销秦帝火。
秦帝虽亡厄未休,复钳其舌换其头。
于今治术犹相近,从此文人少自由。
来者以之皆不足,不为贾玉即甄玉⑸。
阮生本性罹非刑,李贽童言遭死狱。
摩西奇想似三闾,兼好放言如卓吾。
世态人情剧相迫,不因狂死更何如。
一死君诚蜕大难,我来更见人心散。
由我溯君几思潮,心绪百年归澹澹。
百年我知黄摩西,重过百年孰我知。
死水碧深春又到,乾坤莽莽尚当时。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现代语言解读,讲述了一个叫黄摩西的传奇文人故事,核心是"天才与时代的碰撞"。全诗分四个部分层层递进:
1. 天才画像(前16句)
开篇用"汉太史"司马迁作对比,说黄摩西是个才华横溢的狂士。他像"饮浪吞风"的海鸥般自由,精通中外学问,读书快如"电眼扫书"的鹰。但这样的人物却沉迷酒色,在苏小小墓前读鬼诗,和狐狸做朋友——这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是天才对世俗的反抗。
2. 理想破灭("每恨此生逢惨变"起12句)
黄摩西生逢乱世(可能指清末民初),本想用文学记录时代(写《中国文学史》),甚至想参军救国。但像被折翼的鲲鹏,最终穷困潦倒,在疯人院死去。这里"齐门大寂"的死亡描写,暗示整个时代对异类思想的扼杀。
3. 隔空对话("我住长安三百日"起16句)
诗人读黄摩西遗作时产生幻觉,仿佛看见他月下挥毫、醉酒舞剑的狂态。这段虚实交织的描写,揭示了所有天才的孤独——他们的呐喊最终都化为"虫低语"般的微弱回响。
4. 时代反思(最后24句)
诗人将黄摩西比作屈原、李贽等历史狂士,点明核心矛盾:每个时代都在用"钳其舌换其头"的方式规训文人。结尾"死水碧深春又到"的讽刺:表面看新时代来临,实则思想禁锢依旧。最震撼的是末句"百年我知黄摩西,重过百年孰我知",道出所有思想先驱的宿命——生前不被理解,死后依然孤独。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摇滚般的节奏(长短句交错)和电影般的画面(疯人院、月下写诗),展现了一个"不疯魔不成活"的文人形象。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思想者往往像黄摩西一样,用疯狂对抗平庸,用死亡唤醒麻木。诗中"不因狂死更何如"的诘问,至今叩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