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韵题石城峭壁

离宫长蓬蒿,画栋落花綵。
翠华不复游,空馀石城在。
马蹄踏云霞,鸟声隔烟霭。
老僧喜客来,山中深似海。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被遗忘的皇家离宫的荒凉景象,同时透露出山中禅意的宁静与永恒。

前四句写离宫的衰败:曾经华丽的宫殿长满野草,雕梁画栋上的彩绘都已剥落。皇帝的车驾再也不会来这里游玩,只剩下孤零零的石城矗立着。这里用"蓬蒿""落花綵"等意象,生动展现了繁华逝去的苍凉感。

后四句笔锋一转,描写山中的自然生机:马蹄声仿佛踏着云霞回响,鸟鸣声穿透薄雾传来。一位老僧热情迎接来访的客人,这幽深的山林就像包容一切的海洋。这里"马蹄踏云霞"的夸张写法,让读者感受到山路的缥缈,"鸟声隔烟霭"则营造出空灵的氛围。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传递出深刻的哲理:人世的荣华富贵终将消逝,而自然与禅意却能永恒存在。最后老僧的出现,暗示着超脱尘世的智慧才是真正的归宿。诗中"似海"的比喻尤其精妙,既形容山林的深邃广大,也暗指佛法无边的境界。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