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山以近诗寄惠州舟中点定漫书纸尾

此事辟如作画然,得意乃在笔墨先。龙晴一点却飞去,金针欲渡何由缘。

道子之笔项容墨,尚闻洪谷讥其专。象外虽云得摩诘,设色何必非龙眠。

吾观营邱华原辈,胸中本有全山川。层峦叠嶂架楼阁,野桥细路分水泉。

天然远近与向背,依约脉络相蝉联。然后淡浓视意到,变化开阖非言诠。

此须多识多阅历,目存心鉴日复年。位置乃能一一合,孰为粉墨黄朱铅。

洎乎神来气来候,但见一片成云烟。向来所取尽糟粕,或进于道通于禅。

裹粮方能办远适,求鱼且莫思忘筌。不到解衣盘礴裸,敢希神妙秋毫巅。

谢生新诗录寄我,正值惠州初放船。短篷晴日为点定,罗浮日日横几前。

偶因即自悟妙理,再书纸尾词牵连。生如问我何处得,得自远麓空江边。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绘画为比喻,探讨艺术创作的真谛,核心思想是: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积累和自然感悟,而非刻意追求技巧。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艺术创作的根本(前16句) - 用绘画比喻写诗,指出好作品的关键在于动笔前的整体构思("得意乃在笔墨先") - 批评当时画家过分追求技巧(道子、项容被洪谷批评),强调要像王维、李公麟那样注重意境 - 真正的大师(营邱、华原)都是先胸有沟壑,才能自然呈现远近层次和山水脉络

2. 创作秘诀(中间12句) - 需要长期观察积累("多识多阅历") - 要像远行备粮、捕鱼带网一样做好充分准备 - 达到忘我境界("解衣盘礴裸")才能创作出神妙作品

3. 创作契机(最后8句) - 作者在惠州船上批改谢蕴山的新诗时 - 面对罗浮山美景突然领悟艺术真谛 - 说明灵感往往来自大自然("远麓空江边")

诗歌魅力在于: 1. 用常见事物比喻深奥道理,如用备粮远行比喻创作准备 2. 强调艺术要"师法自然",反对刻意雕琢 3. 记录了一个艺术家在日常生活瞬间的顿悟过程 4. 语言虽古雅但比喻生动,如"龙晴一点""金针欲渡"等意象通俗传神

核心启示:好的艺术创作需要长期生活积累,保持对自然的观察,最终在放松状态下自然流露,而非刻意追求技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