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笔工沈秀荣

吾家歙石锋芒出,不但挫墨亦挫笔。
老懒作事苦不多,一笔才供两三日。
近知沈子艺希有,洗择圆齐易入手。
不论兔颖与羊毛,染墨试之能耐久。
礼乐三千成昨梦。秃笔何止十八瓮。
长枪大剑正当时,毛锥子者直安用。
金渊万家籍百儒,学书用笔人岂无。
管城欲重连城价,请攜椽笔游江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夸赞一位叫沈秀荣的制笔工匠手艺高超的作品,用轻松幽默的语言展现了文人对于好笔的珍视。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四句)是自嘲:诗人说自己家的砚台太锋利,不仅磨墨快,连毛笔都容易磨坏,自己又懒写字少,一支笔两三天就用秃了。这里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对好笔的渴望。

第二部分(中间六句)是夸赞:诗人发现沈师傅做的笔与众不同,无论兔毛还是羊毛笔,只要经过他挑选修整,都能耐用不坏。接着用对比手法说:过去写礼乐文章的梦想已成空,写秃的笔堆满十八个瓮,如今战乱年代更需要长枪大剑(武器),毛笔这种小工具(毛锥子)还有什么用呢?表面说笔无用,实际反衬出对好笔的珍爱。

第三部分(最后四句)是升华:虽然金渊县有上万户口、上百读书人,但真正懂制笔技艺的没几个。诗人建议沈师傅带着他的大毛笔(椽笔)去闯荡,因为这样好的笔简直比宝玉还珍贵。这里"连城价"借用和氏璧的典故,把毛笔的价值比作无价之宝。

全诗妙处在于:通过自嘲、对比、夸张等手法,把日常的毛笔写得妙趣横生。既夸了匠人的手艺,又流露了文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最后又回归到对传统书写工具的热爱,层层转折间见真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