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名为《周子问作荞麦面冷淘二首》,但通常我们更熟悉的是苏轼的其他作品。不过,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文学风格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首先,诗的前两句“金鱼玉带相公孙,不受膏粱贵气吞。”描绘了一个贵族家庭的景象,其中“金鱼玉带”是富贵人家的象征,“相公孙”则指代家中的长辈或尊贵的客人。然而,这位贵族子弟并不贪图奢华生活,也不被权势所左右,保持着一种超脱的态度。
接下来的两句“急唤寒儒共汤饼,翻疑晚饭过山村。”进一步以家常便饭来比喻这位贵族子弟的生活态度。他邀请了一些贫寒的学者(寒儒)一起享用简单的食物(汤饼),这反映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甚至可能怀疑自己的晚饭是否过于丰盛,以至于像过山村一样简单。
后两句“旧闻鹅鸭高飞尽,却恐神仙大药存。”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俗追求的一种反思。他曾经听说鹅鸭已经飞得很高,但后来又担心神仙的仙药是否存在。这反映了他对名利看淡,更注重内心平静和自然本真的态度。
最后两句“一夜梦魂秋坂里,白花朱稈映柴门。”则通过梦境来描绘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秋天的田野中梦见自己,周围是白色的荞麦花和红色的稻穗,这样的景象让他感到宁静和满足。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苏轼对于简朴、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同时,通过梦境的描绘,也传达出诗人对于内心平静和精神追求的重视。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