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日集山响斋送陶孝若谕祁门限韵 其二
梦回青草峡,人远细腰宫。
意气争欣锷,文章宝大弓。
白头耽月露,苍简注鱼虫。
墨老研秦土,衣宽变鲁风。
苔文镌翠壁,兰楫十丹枫。
山市烟如滴,溪潭影似空。
饮猿知接臂,言鸟解呼公。
门下疑夫子,吴中怪阿蒙。
异书搜古穴,珍茗出筠笼。
北海林中白,彭宣座上红。
拔钗妻子怒,识字小儿聪。
著述门常掩,微风语断蓬。
意气争欣锷,文章宝大弓。
白头耽月露,苍简注鱼虫。
墨老研秦土,衣宽变鲁风。
苔文镌翠壁,兰楫十丹枫。
山市烟如滴,溪潭影似空。
饮猿知接臂,言鸟解呼公。
门下疑夫子,吴中怪阿蒙。
异书搜古穴,珍茗出筠笼。
北海林中白,彭宣座上红。
拔钗妻子怒,识字小儿聪。
著述门常掩,微风语断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奇幻色彩的远行,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
1. 开篇的时空穿越感
诗人用"梦回青草峡"起笔,像突然掉进一个山水梦境,细腰宫的典故暗示与美人相隔千里。这种虚实交织的写法,让人瞬间进入一个既真实又梦幻的世界。
2. 文人的精神画像
"意气争欣锷"展现文人以笔为剑的豪情,"白头耽月露"则刻画白发学者仍痴迷学问的形象。最有趣的是"拔钗妻子怒",连妻子都抱怨他买书花钱,但"识字小儿聪"又透着对孩子读书的欣慰,活脱脱一个书痴家庭的日常。
3. 山水间的神奇见闻
诗中充满灵动的自然描写:烟雨朦胧的山市、清澈见底的溪潭、会接臂喝水的猿猴、能叫"公"的聪明鸟儿。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整个旅途变得生机勃勃。
4. 文化人的雅致生活
诗人搜罗古籍、品尝名茶("珍茗出筠笼"),在北海林间赏花、在彭宣宴席饮酒,展现了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生活情趣。特别是"墨老研秦土"这句,连磨墨用的都是古秦地的土,可见其讲究。
5. 结尾的哲思
最后"著述门常掩,微风语断蓬",关上书房门专心写作,只听得见风吹蓬草的声音。这个收尾很妙,把前面所有热闹的见闻都沉淀为安静的思考,体现了文人外可游历山水、内可静心著述的特质。
全诗就像一部微缩的文人纪录片,既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接地气的生活细节,把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趣味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些山水动物仿佛都被赋予了灵性,与诗人的文墨生涯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古代文人行乐图。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