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申六月十六日军乱奚德基赋诗纪事张纯诚袖其诗来求和用韵述□云张九四据苏州发兵五百人赴杭省军遂反袭

干戈久不息,百苦无一乐。
县官急徵需,贫富悉笼络。
西州正击贼,空拳日相搏。
贼马当道驰,贼舟沿海泊。
盗贼固枭张,官军愈鹰掠。
征讨五六年,贼势未便削。
朝忧万甑空,暮叹衣袖薄。
点军五百辈,顾望累退却。
太仓万斛粟,食尔欲深托。
馀粒犹在咽,吐之若糟粕。
返旆拟攻城,长刀忍相著。
伤心百姓财,剽夺入已橐。
朝廷养此曹,不啻如巨膊。
如何负国恩,幸然寻就缚。
老夫铁石肠,见此泪迸落。
形容为枯槁,肌肤倍萧索。
深悲世事非,屡日情怀恶。
皇天未厌乱,旱魃尤肆虐。
不雨逾半年,何由增廪糳。
天道既靡常,人心益惶霍。
民食转艰难,军储盍图度。
终朝仅一餐,无力太俭约。
虽免死甲兵,犹恐填沟壑。
丈夫幸听之,未用遽惊愕。
牧守任龚黄,将帅命李郭。
牧布抚字恩,将展经济略。
天下不日清,阴霾散寥廓。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年代百姓的苦难和社会的混乱,语言直白有力,像一幅生动的乱世画卷。

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战争不停,百姓苦不堪言。官府横征暴敛,无论穷人富人都被搜刮。西边在打仗,士兵们空着手和敌人拼命,而敌人("贼"指叛军)的兵马船只到处横行。讽刺的是,叛军嚣张,官军却比叛军更像强盗,五六年过去了叛乱反而愈演愈烈。

中间用具体场景描写百姓的绝望:早上担心没米下锅,晚上冻得发抖。派去平叛的五百士兵临阵脱逃,朝廷给足军粮他们却糟蹋粮食,反而调转枪头攻城抢劫。诗人痛心质问:朝廷养兵千日,这些兵却恩将仇报,实在令人心寒落泪。

接着描写天灾人祸:大旱半年不下雨,百姓军粮都紧缺,很多人一天只吃一顿。就算没死在战场上,也可能饿死荒野。诗人呼吁当权者要任用像龚遂、黄霸(汉代好官)那样的地方官,李光弼、郭子仪(唐代名将)那样的将领,才能平定乱世。

全诗最震撼的是对官军的描写——他们领了军饷却糟蹋粮食,不仅不抗敌反而抢劫百姓,这种"官不如贼"的对比特别尖锐。诗人像一位忧心忡忡的老人,既为百姓流泪,又保持着铁石般的刚直,最后仍寄望于清官良将来重整河山。这种在绝望中不放弃希望的态度,让这首充满血泪的诗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