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岳 其一
作镇纪崇望,应星协神区。
乃憔群岳宗,盘礴临东隅。
峻哉何巍巍,悬磴垂云衢。
半壁俯全鲁,远影缭勾吴。
我来春夏交,瑶草方芬敷。
始临一嶂断,忽出众壑殊。
次第开天阊,海色万里舒。
树挂飞蜃长,石蹋扶桑孤。
羡门如可招,挟翼将同驱。
乃知灵境别,旷览良不虚。
冥怀入神明,喟焉思真符。
风雨若有俟,瑞应岂遂辜。
方期传遥踪,封禅奏成书。
乃憔群岳宗,盘礴临东隅。
峻哉何巍巍,悬磴垂云衢。
半壁俯全鲁,远影缭勾吴。
我来春夏交,瑶草方芬敷。
始临一嶂断,忽出众壑殊。
次第开天阊,海色万里舒。
树挂飞蜃长,石蹋扶桑孤。
羡门如可招,挟翼将同驱。
乃知灵境别,旷览良不虚。
冥怀入神明,喟焉思真符。
风雨若有俟,瑞应岂遂辜。
方期传遥踪,封禅奏成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东岳泰山的壮丽景象和内心感悟,充满对自然奇观的赞叹和对仙境的向往。
开篇先点明泰山的崇高地位——它是五岳之首,雄伟地盘踞在东方。接着用"悬磴垂云衢"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陡峭的山路仿佛垂挂在云端。站在半山腰就能俯瞰整个齐鲁大地,远眺江南吴地,展现泰山的高耸和视野的开阔。
诗人选择春夏之交登山,正是草木繁茂的时节。随着攀登,眼前的景色不断变化:刚转过一个山崖,眼前突然展现出万千沟壑的奇观;继续向上,仿佛天门渐次打开,万里海天尽收眼底。这里用"树挂飞蜃长"(树木像悬挂的彩虹般绵长)、"石蹋扶桑孤"(岩石仿佛踏着太阳升起)这样瑰丽的想象,把泰山景色写得如仙境般神奇。
后段转入抒情,诗人幻想能遇到仙人羡门(传说中的仙人),与之同游。他感叹这样的灵山妙境确实名不虚传,让人心驰神往。最后表达了对祥瑞征兆的期待,希望能像古代帝王那样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将自己的感悟流传后世。
全诗最动人的是把实景与想象完美结合——既有对泰山实景的生动刻画,又融入神话传说,让雄伟的自然景观更添神秘色彩。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对仙境的向往,都通过瑰丽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也置身于这"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