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毗山精舍是潘中丞读书处
清远吴兴古山水,毗山去郡不十里。
一塔飞英到峰堕,万井炊烟并云起。
梁国才人柳侍中,构亭争胜白蘋风。
棠阴欲尽兔葵出,千载风流指顾空。
彷佛山灵诉天帝,遣作中丞读书地。
洗砚池含星斗文,题诗壁吐云霞气。
修廊复阁冠坡陀,美筱苍藤衣涧阿。
花如怀县斋前密,果比闲居赋里多。
我歌一赠毗山长,为是浮家易来往。
糟丘好酿三百斛,莫遣王猷信仍爽。
一塔飞英到峰堕,万井炊烟并云起。
梁国才人柳侍中,构亭争胜白蘋风。
棠阴欲尽兔葵出,千载风流指顾空。
彷佛山灵诉天帝,遣作中丞读书地。
洗砚池含星斗文,题诗壁吐云霞气。
修廊复阁冠坡陀,美筱苍藤衣涧阿。
花如怀县斋前密,果比闲居赋里多。
我歌一赠毗山长,为是浮家易来往。
糟丘好酿三百斛,莫遣王猷信仍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浙江吴兴(今湖州)毗山一带的山水美景和人文历史,重点刻画了潘中丞(明代官员潘季驯)读书处的清幽环境。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山水与历史(前八句)
开篇用"清远"二字点出吴兴山水的特点——清澈悠远。毗山离城很近(十里),山顶的飞英塔仿佛从云端坠落,山下万家炊烟与云雾交融。接着用梁代文人柳恽(曾任侍中)在此建亭的典故,带出历史变迁——当年风雅的亭台如今只剩野草丛生,千年风流已成过眼云烟。
2. 读书圣境(中间八句)
诗人想象这是山神特意为潘中丞准备的书斋:洗砚池的水映着星光,题诗墙上的墨迹似云霞升腾。长廊楼阁依山而建,翠竹藤蔓装点溪涧。这里的花果比典故中(西晋潘岳的《怀县诗》《闲居赋》)描写的更繁茂,暗赞潘中丞的才情超越古人。
3. 邀约共赏(最后四句)
诗人以玩笑口吻对"毗山长"(可能指潘中丞)说:这里适合酿美酒三百斛,你可别像王徽之(雪夜访戴却"乘兴而行,兴尽而返")那样突然变卦,要常邀我来饮酒赏景。结尾的典故用得活泼,既显文人雅趣,又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全诗亮点:
- 用"塔坠峰""烟并云"等动态描写让静止的山水活起来
- 将历史典故(柳恽、潘岳)与现实场景自然糅合
- 结尾的酿酒邀约跳出传统山水诗框架,充满生活情趣
- "洗砚含星""题诗吐霞"等句把文人雅事写得气象万千
诗人通过这幅山水人文画卷,既赞美了潘中丞读书处的清雅,也表达了自己对隐逸读书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