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砌下老梅》描绘了一株生长在台阶边的老梅树,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美。
开头两句写梅树的位置和环境:梅树的根须裸露在台阶旁,烟雾般的竹林半遮半掩着它。这里用"斗遮"二字很巧妙,仿佛竹林在和梅树玩捉迷藏。
中间四句是全诗精华:寒冬腊月里,梅树在雪中孤独挺立("空冒雪"三字特别有画面感);直到暮春时节,它才迟迟开花。这里暗含对比——梅花通常象征傲雪报春,但这株老梅却反常地在春末开花,显得与众不同。接着用"止渴"(暗用曹操"望梅止渴"典故)和"调羹"(商朝名相伊尹曾用调味比喻治国)两个典故,说这梅树虽然果实酸涩不能真正解渴,但用来调味却别有一番风味。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路人被它奇特的模样吸引,甚至想砍下它的枝干做成通往银河的木筏("上汉采为槎"用了张骞乘筏遇牛郎织女的典故)。这个浪漫的想象既突出了梅树造型的奇特,又暗喻它虽老却充满仙气。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这株老梅的"怪"——它不按常理在寒冬开花,偏要等到春末;它长得盘根错节毫不起眼,却自带一种让人想入非非的神奇气质。诗人通过这株特立独行的老梅,其实是在赞美那些不合时宜却自有一番天地的生命。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