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集仙台
海风吹清秋,林叶飒已落。
山巅出高台,隐隐在寥廓。
宾从果幽期,层轩瞰郊郭。
鸣驺应崖谷,篮舆转林薄。
兹地已荒凉,兹人故冥寞。
文识都未磨,山川恍如昨。
画屏见群峰,浓淡正参错。
烟云下卷舒,欻若搴翠幕。
莲开碧扶疏,眉修清绰约。
长松不知年,拔起立旁礴。
群龙上空虚,奋怒争拿攫。
丛篁与延蔓,斤斧聊疏削。
深或翳虫蛇,暮唯栖鸟雀。
两楠最潇洒,前轩宜所托。
枝干晚青青,几冒风霜恶。
更怜山下人,偏得山中乐。
种田灌山溪,却老斸山药。
荣辱祇偶然,人生似蒲博。
蹉跎缪轩冕,志尚本丘壑。
欲学山前翁,收身及耕凿(《永乐大典》卷二六○四)。
山巅出高台,隐隐在寥廓。
宾从果幽期,层轩瞰郊郭。
鸣驺应崖谷,篮舆转林薄。
兹地已荒凉,兹人故冥寞。
文识都未磨,山川恍如昨。
画屏见群峰,浓淡正参错。
烟云下卷舒,欻若搴翠幕。
莲开碧扶疏,眉修清绰约。
长松不知年,拔起立旁礴。
群龙上空虚,奋怒争拿攫。
丛篁与延蔓,斤斧聊疏削。
深或翳虫蛇,暮唯栖鸟雀。
两楠最潇洒,前轩宜所托。
枝干晚青青,几冒风霜恶。
更怜山下人,偏得山中乐。
种田灌山溪,却老斸山药。
荣辱祇偶然,人生似蒲博。
蹉跎缪轩冕,志尚本丘壑。
欲学山前翁,收身及耕凿(《永乐大典》卷二六○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登高望远的所见所感,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生动刻画,也流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开篇用"海风吹清秋"点明时节,落叶纷飞的画面立刻让人感受到秋意。诗人站在高山之巅的集仙台上,视野开阔,能看到远处的城郭。这里用"鸣驺"(马铃声)和"篮舆"(竹轿)的移动,暗示有人结伴同游,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中间部分重点描写山间景色:群峰像画屏一样展开,云雾像突然拉开的翠绿帷幕。用"莲开碧扶疏"形容山色青翠,用"眉修清绰约"比喻山形秀美。松树高大挺拔,仿佛要冲天而起;竹林藤蔓交错,深处可能藏着蛇虫,傍晚只有鸟雀栖息。两棵楠树格外潇洒,枝干虽经历风霜却依然青翠。这些描写充满画面感,把静态的山水写得活灵活现。
最后诗人将目光转向山下的农夫,羡慕他们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通过对比官场浮沉("蹉跎缪轩冕")和隐居耕种的两种人生,表达了向往简单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尾"欲学山前翁"直接点明心意:与其追逐功名利禄,不如像老农一样回归田园。
全诗妙在写景时善用比喻(如把群山比作画屏),抒情时又自然真挚。诗人没有刻意说教,而是通过描绘山水之美和农居之乐,让读者自己体会"平淡是真"的人生哲理。这种借景抒怀的手法,既展现了自然魅力,又传递了深刻的人生感悟,读来清新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