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漕渠春台》描绘了一幅春日水乡的鲜活画卷,通过几个生活化的镜头传递出闲适自在的田园情趣。
开篇用"缥陂春色极晴虚"勾勒出明媚春光,像水彩画般晕染出朦胧美感。新涨的春水与灌溉水渠连成一片,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农耕图景。中间两联如同四个分镜头:沙洲上钓鱼人拎着水鸟满载而归,桥边看客们指点着游鱼会心一笑;暮色中树影与炊烟交织,夕阳把溪水染出粼粼红波。这些画面充满生活气息,让人仿佛能听到欢笑声,闻到泥土香。
结尾笔锋一转,诗人说这片刻美景让他想起江湖漂泊的豪情,但最终仍眷恋家乡的浅滩。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既向往远方的壮阔,又舍不得眼前的安宁。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春日vlog,记录着平凡中的诗意,让读者在烟火气里感受到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