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连绵阴雨后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前四句写雨后景象:房子周围都是积水,天气时晴时阴,冷暖不定。用"石补色天原有漏"这个俏皮比喻,说天空像块有裂缝的石头(暗指女娲补天的传说),现在又开始漏雨了。"泥污后土不曾乾"写地面泥泞不堪,怎么都干不了。
中间两句用对比手法:龙蛇(指地上的爬虫)在泥水里乱爬显得很怪异,而鸾凤(高贵的鸟)因为羽毛湿了都不敢高飞。这里用动物来暗喻不同阶层的人在恶劣天气下的窘态。
最后两句最有意思:诗人说自己只能简单吃点饭(盘餐)打发日子,像古代隐士桑户那样凑合着过。最后一句用开玩笑的语气说:这样的天气,就算拄着藜杖想去拜访朋友苏端,恐怕也去不了啊。这里的"可能"是反问语气,意思是"怎么可能"。
全诗妙在把烦人的阴雨天写得生动有趣,既有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积水、泥泞),又有对生活细节的调侃(吃饭凑合、访友受阻),还穿插神话典故增添趣味。诗人用轻松的态度面对糟糕天气,这种苦中作乐的智慧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