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

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
香分天地生成里,气应阴阳子午中。
顷顷紫芒摇七月,穰穰玉糁杵西风。
雨暘时若关开落,歌壤谁摅畎亩忠。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稻花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和稻花的独特魅力。

首联“四海张颐望岁丰,此花不与万花同”开篇即点明主题:天下百姓都翘首期盼丰收,而稻花与普通花卉截然不同。这里的“张颐”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仰头期盼的样子,强调稻花承载着民生希望的特殊意义。

颔联“香分天地生成里,气应阴阳子午中”描写稻花的生长特性。稻花的香气源自天地自然的孕育,它的生长规律与阴阳变化、昼夜更替相呼应。诗人通过“天地”“阴阳”等宏大概念,赋予稻花一种与宇宙规律相通的崇高感。

颈联“顷顷紫芒摇七月,穰穰玉糁杵西风”转入具体画面。七月间,成片的稻穗在风中摇曳,饱满的稻谷像玉屑般等待着秋收的舂捣。“紫芒”“玉糁”的比喻既写实又富有诗意,将普通的农事场景升华为充满美感的画面。

尾联“雨暘时若关开落,歌壤谁摅畎亩忠”点出稻花与农民命运的紧密联系。晴雨是否适时直接影响稻花的开落,而在这片土地上,谁又能真正理解农民对土地的忠诚与付出呢?这里既有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也暗含对农民辛勤劳作的深切同情。

全诗通过稻花这一意象,将自然规律、农事活动与民生疾苦巧妙结合。诗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赋予稻花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既是自然之美的体现,更是农民希望与艰辛的载体。诗中“不与万花同”的稻花,最终成为连接天地、阴阳与人间疾苦的独特存在。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