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寒塘边眺望黄羆岭的所见所感,通过今昔对比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人生的感慨。
前四句是回忆与现实的对比:过去攀登黄羆岭时汗流浃背的艰辛,与现在悠闲地戴着斗笠躺着看乌云密布的轻松形成反差。这里用"白汗"(汗水)和"青笠"(斗笠)的颜色对比,暗示了从劳苦到闲适的生活转变。
后四句转为对自然景观的震撼描写:山势像骨头般刺穿江水,陡峭的岩壁在两岸狰狞对峙。诗人甚至用拟人手法,说山岩因为恼怒船只快速驶过,故意让石滩发出轰鸣声。这种写法把静态的山水写得充满野性和生命力。
全诗最妙的是将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交融:既有人对自然的敬畏,又有自然对人的"回应"。通过"汗倾"到"卧看"的转变,也透露出一种历经艰辛后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诗中黑白青等颜色的运用,以及"穿""夹""嗔"等有力动词,让整幅山水画面既雄浑又充满动感。
项安世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