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田间先生归桐城兼寄高丹植明府
满箧诗文手自编,秋风携上皖江船。
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愁里岂堪论往事(先生诗集中有与先君子长干酬答诗),部中容易著高贤。
驰书早报枞阳令,薄少时应致俸钱。
气吞湖海豪犹昔,老阅沧桑骨已仙。
愁里岂堪论往事(先生诗集中有与先君子长干酬答诗),部中容易著高贤。
驰书早报枞阳令,薄少时应致俸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一位叫田间先生的老人回桐城,同时托他带信给当地官员高丹植(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全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老友的欣赏,也有对世事的感慨。
前两句写田间先生带着满箱亲手整理的诗文,在秋风中乘船返乡。这里"满箧诗文"说明老先生一生笔耕不辍,"手自编"体现他对作品的珍视,秋风萧瑟的画面暗示离别氛围。
中间四句是作者对老友的评价:老先生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豪迈气概,但历经沧桑后已看淡世事,像仙人般超脱。作者特别提到诗集中有与自己已故父亲的唱和诗,此刻重读更添伤感。"部中容易著高贤"暗指官场虽大,但像老先生这样的真贤士却不多见。
最后两句是生活化的嘱托:让老先生带信给枞阳县令(高丹植),提醒他按时发放俸禄。这个细节既展现朋友间的信任,也透露出老先生晚年可能生活清贫,需要俸钱维持生计。
全诗通过送别场景,展现了一位才华横溢却淡泊名利的老人形象。作者用"气吞湖海"的豪迈与"老阅沧桑"的淡泊形成对比,既有对老友的敬佩,也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最后关于俸钱的交代,让这首送别诗更显人情味,体现了文人之间真挚的情谊。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