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群好友在元宵节夜晚聚会赏灯的场景,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期盼。
开头两句"落落城中几弟兄,春宵又作放歌行"直接点明主题:城里几个意气相投的朋友,在春天的夜晚又聚在一起唱歌作乐。这里的"落落"形容朋友之间坦率自然的关系,"放歌行"则展现了他们无拘无束的欢乐。
中间四句写景抒情。"残梅亭角灯初上"写亭角挂着灯笼,与残留的梅花相映成趣;"飞絮墙腰月自明"描绘月光下柳絮飘飞的景象。这两句通过灯、月、梅、柳等意象,营造出元宵夜特有的浪漫氛围。接着诗人提到这天是"春甲子"(古代计时方法),期盼着好年景;又想到远方战事,希望早日停战。这里体现了诗人既关心农事又心系国家的情怀。
最后两句"老夫把酒殷勤祝,到处丰年有笑声"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诗人举杯祝愿,希望到处都能丰收,充满欢笑。这既是对朋友的祝福,也是对天下太平的期盼。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从朋友聚会的小场景延伸到对国计民生的大关怀,既有文人雅趣,又饱含家国情怀。诗人通过元宵夜的热闹与温馨,表达了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