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闻霜钟

霜钟初应律,寂寂出重林。拂水宜清听,凌空散迥音。
舂容时未歇,摇曳夜方深。月下和虚籁,风前间远砧。
净兼寒漏彻,闲畏曙更侵。遥相千山外,泠泠何处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夜里听到远处钟声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

全诗以"霜钟"开篇,钟声在寒冷的夜里显得格外清亮,从幽深的树林中传来。接着用"拂水"和"凌空"两个动作,把钟声写得活灵活现——它像能轻抚水面,又能在空中飘散。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无形的钟声有了生命。

中间四句写钟声在深夜里的回响。"舂容"形容钟声浑厚,"摇曳"表现声波荡漾,配合着"月下"、"风前"的环境,加入了自然界的风声和捣衣声,构成一幅立体的夜声音画。最妙的是"虚籁"这个词,把大自然的声音比作天籁,与钟声相互应和。

最后诗人用"寒漏"(古代计时器)和"曙更"(报晓的更鼓)暗示时间流逝,但钟声依然纯净悠扬,穿越千山万水而来。"泠泠"这个象声词用得极好,既形容钟声清越,又带着一丝难以追寻的惆怅。

全诗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钟声的层层描写,自然流露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和对永恒之音的向往。最动人的是那种"可闻而不可即"的意境——明明听得真切,却又遥不可及,就像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一样。

郑絪

郑絪(752年-829年),字文明,荥阳人。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卒于文宗太和三年,年七十八岁。幼有奇志,善属文,所交皆天下名士。擢进士、宏辞高第。累迁中书舍人。唐德宗时宰相。宪宗即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门下侍郎。居相位凡四年。后自河中节度入为检校尚书左仆射。絪守道寡欲,治事笃实,世以耆德推之。太和中,以太子太傅致仕。卒,谥曰宣。絪著有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