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自邯郸趋府复从中山行觉风异常马上作
风从巀嵲来,不比人间凉。
浮凉誇湛露,屈子自悲伤。
披襟青蘋末,玉也媚君王。
驩见西王母,笑酌白玉浆。
当今第几人,此乐可共当(四库本作尝)。
车马邯郸道,侧身一相望。
为谢南亭女,世方⑴贱铅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山间行走时的所见所感,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比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旷达心境。
1. 开篇点题:“山行岂不恶,清音兴自长。”一开始便点出了旅程中的艰难,但又指出,在这样的艰难中,清静悠长的声音(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平和或自然的声音)反而增长,体现了作者对困难的超越和内心的平静。
2. 自然景象:“风从巀嵲来,不比人间凉。”这里的“巀嵲”指的是高峻的山岭,山中的风似乎比人间更加清凉。这不仅仅是环境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体验,暗示作者在自然的怀抱中找到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的舒适感。
3. 历史典故:“浮凉誇湛露,屈子自悲伤。”这里引用了《楚辞·九歌》中的“湛露”,比喻自然的清凉。屈子悲伤,指的是屈原的《离骚》中的情感。诗人将自己与历史上忧国忧民的屈原相比,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有超越俗世的情感。
4. 典故运用:“披襟青蘋末,玉也媚君王。驩见西王母,笑酌白玉浆。”诗中使用了一系列美好的意象:披襟在青蘋(一种水生植物)的末梢,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自然的亲近;“玉也媚君王”形容纯洁美好;“驩见西王母,笑酌白玉浆”则是借用了神话中的场景,想象自己与仙人共饮美酒,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理想生活。
5. 现实反思:“当今第几人,此乐可共当(四库本作尝)。”诗人反思现实,提出自己所经历的快乐是否还能与人共享或共尝。这里流露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感慨。
6. 结尾:“车马邯郸道,侧身一相望。”意指尘世的烦忧让作者望向远方,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最后一句“为谢南亭女,世方⑴贱铅黄。”则是说,即使世俗中女子追求的是化妆打扮(铅黄),他也要感谢那些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神话想象等多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反思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