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胡季昭

玉李当春孟,公书以讣闻,
但期同气骨,不作异乡坟。
岂料鳞音后,俄传蝶梦云。
想教宁越水,恨不识朱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友人胡季昭的,整体情感沉痛而真挚。我用大白话来解析:

第一句"玉李当春孟"用早春的李树开花,暗指胡季昭正值壮年(像春天的李树般生机勃勃),却突然收到他的死讯("公书以讣闻"),形成强烈反差。

中间四句是诗人的心理活动:原本以为友人虽在异乡,但总能魂归故里("同气骨"指同乡同根),没想到刚收到书信("鳞音"指书信),转眼就听说他已去世("蝶梦"用庄子化蝶典故指死亡)。这里用"俄传"(突然传来)强调噩耗来得猝不及防。

最后两句借古抒怀:想到友人魂归宁越水(泛指归乡),却遗憾他生前没能像汉代直臣朱云那样建功立业。这里既有对友人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暗含对其品格的赞美(朱云以刚直著称)。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春李"比喻生命活力,与死亡形成尖锐对比
2. "鳞音""蝶梦"用典自然,既典雅又形象
3. 结尾的历史典故,把个人哀思升华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4. 层层递进:从惊闻噩耗→回忆过往→抒发遗憾,情感脉络清晰

就像现代人突然得知好友离世,先是不敢相信,继而回忆过往,最后为对方未能实现抱负而心痛,这种情感跨越古今都是相通的。

李庭芝

(1219—1276)宋随州随县人,祖籍开封,字祥甫。淳祐元年进士。开庆初主管两淮制置司事,屡败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度宗咸淳间,以督师援襄阳无功罢官,旋复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恭帝德祐元年,固守扬州,抵抗元军,加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二年,守临安,城陷,苦战拒降,后突围东入海,至泰州被俘,遇害于扬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