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讽刺了古代官场中一些身居高位却名不副实的现象。
前两句说袁褚(指南朝大臣袁粲和褚渊)虽然很有才名,但可惜晚年没能守住高尚的节操。这里用"高节晚相违"暗示他们后来做了违背原则的事。
后两句用生动的画面进行讽刺:说他们慢吞吞地走路(迟行)就足够当丞相了,白白穿着象征高位的黄罗衣(皇帝赐的官服),却像婴儿的乳母一样无能。这里"乳母衣"是双关语,既指华贵官服,又暗讽其像保姆一样只会阿谀奉承。
全诗通过对比"才名"与"实际作为",揭露了官场中那些徒有虚名、德不配位的现象。诗人用"可嗟""枉受"等词表达惋惜和讽刺,让读者看到某些官员表面光鲜,实则庸碌无为的可笑真相。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