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博阳山火
十月原野枯,连山起狂烧。
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
猿猱失轻捷,亦不暇相吊。
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
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
愿倾寒江潮,势逆难沃浇。
愿倾天河水,虽顺云衢遥。
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
小农候春锄,寒客失冬樵。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
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
猿猱失轻捷,亦不暇相吊。
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
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
愿倾寒江潮,势逆难沃浇。
愿倾天河水,虽顺云衢遥。
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
小农候春锄,寒客失冬樵。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可怕的山火,以及它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我用大白话帮你解析:
开篇直接描写山火场景:十月干枯的田野上,大火席卷群山。火焰高过山峰,火星飞溅到远方。连坚硬的玉石都被烧得发烫,更别说其他东西了。山里的猴子都来不及逃命,哪还顾得上互相帮助。
接着写火势如何越烧越猛:大风助长火势,像发怒般呼啸。火焰像赤龙狂奔,闪电在乌云中冷笑(这里用闪电"笑"的拟人手法,突出天灾的无情)。
然后诗人表达无力感:想用寒冷的江水灭火,但水势敌不过火势;想借天河之水,可天河又太遥远。对比很强烈:青松被烧得心都烂了,但杂草却没烧透根(暗示灾难中有人遭殃,有人却安然无恙)。
最后点出人间疾苦:农民等着春天耕种,穷人冬天没柴烧。但最讽刺的是,那些地主富豪("兼并子")在平原上悠闲度日,田地依然肥沃。结尾诗人感叹:天地养育万物不容易,但毁掉却只要一瞬间。
全诗用震撼的山火比喻人间不平:
1. 自然描写极具冲击力,仿佛能看见火光冲天
2. 用猴子逃命、松草对比等细节,让灾难更真实
3. 最后落到社会现实,贫富差距在灾难中更明显
4. 通篇充满无力感,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不公的愤怒
就像用一场火灾纪录片,拍出了古代版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