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望观帝师发思跋影堂

佛子来西竺,巍然南面尊。
法筵花散漫,香殿玉温黁。
龙象诸天下,钟螺竟日喧。
朝观立随喜,如在给孤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来自印度的佛教高僧("佛子")在中国受到尊崇的场景,充满庄重祥和的宗教氛围。

前两句点明主角身份:这位大师从西方印度远道而来,在中国被奉为德高望重的导师。"南面尊"用古代君王面南而坐的典故,突出其崇高地位。

中间四句生动展现法事盛况:讲经的法座上鲜花纷飞,香火缭绕的殿堂里玉器温润光亮。"龙象"指高僧们像天龙神象般威严,终日都能听到钟声法螺回荡。这些意象共同营造出神圣又热闹的宗教场景。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受:清晨来此参拜时满心欢喜,仿佛置身佛陀当年讲经的给孤独园(印度著名佛教圣地)。通过这种联想,既表达了对当下法事的赞叹,也暗含对佛法传承的敬意。

全诗用"花、玉、龙象"等华美意象与"钟螺、香殿"等佛教元素相结合,既展现法事隆重,又透露出宁静祥和的气息。最后将眼前景象与佛教圣地类比,巧妙升华了主题。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