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诗二首效东坡庐山诗 其二 明霞洞得窦字

修真山为炉,树绿似铜锈。
登顶肩摩天,瀛海杯浮右。
结茅依岩窟,内观龙虎斗。
偶眺日生丸,云罅万箭漏。
锥心忽自笑,明霞记斯窦。
风灭迹所留,我蹑后人后。
道童老垂髯,崖藤翠蛟瘦。
壁上游仙诗,字受神不授。
胡儿眼空碧,功夫稽手候。
入洞觅霞光,见与胡儿陋。
光岂顽石待,霞近天阍叩。
打钟道人催,恐夜星怀袖。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崂山明霞洞的所见所感,充满奇幻色彩和道家意境。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前六句)写登山所见:把整座山比作炼丹炉,绿树像铜锈一样斑驳,登上山顶仿佛能碰到天,远处的海像浮在酒杯右侧。诗人在岩洞边搭茅屋修行,静观体内气息运行(龙虎斗指道家修炼术语)。

第二部分(中间八句)写洞中奇观:偶然看见太阳从云缝中射出万道金光,像箭一样穿透云层。诗人突然自嘲记下这"明霞"景象,但风一吹痕迹就消失了,自己不过是追随前人足迹。这里出现两个生动形象:白发垂须的道童和像瘦蛟龙般的崖壁藤蔓。

第三部分(最后八句)写感悟:石壁上的游仙诗看似有神灵相助。诗人调侃说"胡人"(可能指外来的求道者)只会空等,自己进洞寻找霞光的行为也很可笑——霞光怎会藏在石头里?它应该靠近天门。结尾很幽默:敲钟道人催大家回去,怕夜晚的星光会偷偷钻进袖子里带走。

全诗妙在将道家修炼体验与自然奇观结合,既有"肩摩天"的夸张想象,又有"杯浮海"的精致比喻。最后用"星怀袖"的俏皮写法,把玄妙的修行生活变得生动可感。诗中透露出修道者既要追寻超脱,又难逃凡人自嘲的复杂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