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岛①
海中岛,各一方。
耳无帝,目无王⑴。
古若兹,况汉唐。
胜国末,郑寇强。
踞其壤,恣跳梁。
乘⑵潮汐,驾帆樯。
肆扰掠,毒闽疆。
皇赫怒,整斧斨。
命楼船,下扶桑。
寇日蹙,乃求降。
陬兼澨,梯且航。
置郡县,破天荒。
贡皮币⑶,赋蔗糖。
销兵气,日月光(施懿琳编校)。
耳无帝,目无王⑴。
古若兹,况汉唐。
胜国末,郑寇强。
踞其壤,恣跳梁。
乘⑵潮汐,驾帆樯。
肆扰掠,毒闽疆。
皇赫怒,整斧斨。
命楼船,下扶桑。
寇日蹙,乃求降。
陬兼澨,梯且航。
置郡县,破天荒。
贡皮币⑶,赋蔗糖。
销兵气,日月光(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海中岛》用简单有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关于海岛从混乱到归顺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
1. 海岛的独立与混乱(前六句)
开篇就像拉开一幅地图:海中岛屿原本是独立的存在("各一方"),既不听皇帝命令("耳无帝"),也不受朝廷管辖("目无王")。这种自由状态从古代延续到汉唐时期,暗示这里长期是法外之地。用"恣跳梁"形容海盗像猴子般上蹿下跳的猖獗形象,非常生动。
2. 海盗之患与朝廷平乱(中间八句)
明朝末年("胜国"指前朝),以郑氏为首的海盗势力坐大,他们利用潮汐驾船骚扰福建沿海("毒闽疆")。这里用"毒"字凸显百姓受害之深。直到新王朝震怒("皇赫怒"这个拟人化描写很有画面感),派出舰队跨海征讨("下扶桑"指东海),海盗走投无路才投降。
3. 归顺后的新气象(后六句)
最精彩的转折在"破天荒"——这个今天我们还在用的成语,原意就是形容前所未有的事。海岛首次设立郡县、开始进贡特产(兽皮和蔗糖),从战乱("兵气")转为和平的农耕生活。最后"日月光"的比喻,既描绘海岛重见天日,又暗喻皇恩普照,一语双关。
全诗像一部微型历史剧,用"踞其壤""乘潮汐"等动态描写让海盗形象跃然纸上,又通过"整斧斨""梯且航"等动作刻画朝廷的雷霆手段。最难得的是,在短短24句里完成了从混乱到秩序的完整叙事,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破天荒"这样的鲜活用语,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沧海桑田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