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动 蜻蜓
舞拂波光,齐上下、早是熏风池馆。
蝉翼还轻,虿尾偏长,记取狐梨曾唤。
钓丝爱向人前立,见几度、欲飞犹缓。
花阴小、伯劳穿过,也能偷眼。
点水移时款款。
乍红袅菱枝,翠停荷管。
卷幔凉多,傍槛晚晴,影织夕阳莎岸。
有时忽上玉搔头,全不怕、佳人罗扇,纤羽响、一剪鬓云撩乱。
蝉翼还轻,虿尾偏长,记取狐梨曾唤。
钓丝爱向人前立,见几度、欲飞犹缓。
花阴小、伯劳穿过,也能偷眼。
点水移时款款。
乍红袅菱枝,翠停荷管。
卷幔凉多,傍槛晚晴,影织夕阳莎岸。
有时忽上玉搔头,全不怕、佳人罗扇,纤羽响、一剪鬓云撩乱。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夏日池塘边蜻蜓飞舞的灵动画面,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这些小生命的可爱姿态。
上片开头就像电影镜头:蜻蜓们在水波光影间上下翻飞,夏风吹拂的池塘成了它们的游乐场。作者用"蝉翼"形容蜻蜓翅膀的轻薄,用"虿尾"(蝎子尾巴)比喻它们修长的尾部,还提到民间给蜻蜓起的可爱外号"狐梨"。最有趣的是写蜻蜓停在钓竿上的场景——明明想飞走又故作矜持,像极了害羞的小姑娘。当伯劳鸟飞过时,蜻蜓还会"偷眼"观察,拟人化的描写让这些小生物瞬间有了性格。
下片镜头转向水面:蜻蜓点水产卵的优雅姿态,停在红菱枝头和荷花茎上的鲜艳配色。随着夕阳西下,凉风吹起帘幕,蜻蜓的身影在岸边草丛与霞光中交织。最生动的画面是蜻蜓突然停在女子发簪上,完全不怕被罗扇驱赶,翅膀振动时甚至撩乱了佳人的鬓发——这个充满生活情趣的细节,把蜻蜓的顽皮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词就像一组动态摄影作品,通过光影变化(从午后到黄昏)、色彩搭配(红菱翠荷)、声音描写(翅膀轻响)等多维度刻画,让读者仿佛能看见蜻蜓翅膀上的纹路,听见夏日的微风。作者对自然观察之细致,比喻之新颖(如用"影织"形容蜻蜓在草岸投下的交错光影),都展现了宋代咏物词的精妙之处。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