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同都运直阁张丈哭敬夫张兄张丈有诗敢次元韵悲悼之极情见乎词伏幸采览二首 其二

不应世道即漂沦,何事今年失此人。
礼乐端能怀益友,琴笙忍遽乐嘉宾。
亦知游好曾通谱,却记登临唤(考异:一作要)卜邻。
两首悲诗数行泪,感伤那复斗清新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逝去好友张敬夫的深切悲痛和怀念。

首联“不应世道即漂沦,何事今年失此人”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震惊和痛苦:世道已经如此艰难,为什么今年还要失去这样一位重要的人?这里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控诉,也有对好友离世的难以接受。

颔联“礼乐端能怀益友,琴笙忍遽乐嘉宾”通过对比,写出诗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想用礼乐(庄重的仪式)来纪念好友,另一方面又觉得琴笙(欢乐的音乐)此时显得不合时宜,因为逝者已去,欢乐显得残忍。

颈联“亦知游好曾通谱,却记登临唤卜邻”回忆过去与好友的亲密交往:他们曾像兄弟一样亲近(“通谱”指结拜兄弟),一起登山游玩,甚至商量过做邻居(“卜邻”)。这些细节让悲痛更加具体,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往昔的眷恋。

尾联“两首悲诗数行泪,感伤那复斗清新”是情感的爆发:诗人写下两首悼诗,流下数行泪水,此时的悲伤如此真实,根本顾不上追求诗句是否清新优美。这种直白的表达反而更显真挚。

整首诗没有华丽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具体的回忆和强烈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失去挚友的痛楚。它的魅力在于真实——诗人不掩饰自己的脆弱和悲伤,让这份情感跨越时空,依然能打动人心。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