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水在不同状态下的自然特性,通过简单对比传递出深刻哲理。
前两句"万斛出时非择地"写的是洪水暴发时的场景——水量极大("万斛"形容水多),奔涌而出时根本不会挑选地方(冲到哪里算哪里)。这里暗喻人在某些情况下(如情绪激动或突发状况时)会失去理性控制,行为不受约束。
后两句"一泓澄处本无心"则描绘平静水潭——当水成为一潭清池时,它本就清澈见底("澄"),这种清澈不是刻意为之("无心")。比喻人内心平静时自然流露的真实本性,不需要刻意伪装或修饰。
全诗通过水的两种状态对比,揭示了一个生活智慧:人在失控时容易随波逐流(如洪水),但在平静时才能展现真实自我(如清潭)。这种对比既生动形象,又引人深思,用最平常的自然现象道出了人性本质。
唐仲友
(1136—1188)宋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历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后为朱熹劾罢。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