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从游武昌西山九曲亭至陶桓公祠(乙未)

楚山入武昌,连峰到江尽。
危亭据九曲,江树遥可认。
东坡千人耳,名与此山峻。
壁间颖滨记,微叹转清润。
长沙擅攻伐,当日比廉蔺。
平生慕圣禹,事乃儒者近。
至今读书处,老桂散馀韵。
来游生苦晚,入世遘多衅。
谁言不逮古,差喜陪雄俊。
尚书实挺生,忧国带霜鬓。
高宾有梁蒯,声实各隐磷。
峰头立小语,万古入鸿阵。
部民争拥看,诸岭为微震。
贱儒世虽弃,济胜颇能奋。
登临摩倦眼,私淑窃自信。
被发行归山,振衣向千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武昌西山九曲亭和陶桓公祠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先贤的敬仰。

开头写武昌的楚山连绵到江边,九曲亭高耸,江边的树木远远可见。这里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壮阔的自然景观。

接着提到苏东坡("东坡千人耳"),说他的名声和这座山一样崇高。墙上刻着苏辙(苏东坡弟弟,号颖滨)的文章,让人不禁轻声赞叹。这里通过历史名人,把眼前的景色和人文历史联系起来。

然后写陶侃(东晋名将,封长沙郡公)的功绩,将他比作战国名将廉颇、蔺相如。陶侃仰慕大禹,行事有儒家风范。现在他当年读书的地方,老桂树还散发着余香。这里借古抒怀,表达对先贤的追慕。

后半部分转入现实感受:作者遗憾自己来得太晚,又感慨人生多艰。但欣慰的是能与当代才俊同游。特别提到一位忧国忧民的尚书(可能指同游的官员),还有梁蒯等宾客,都是声名显赫的人物。

最后写众人站在山顶短暂交谈,仿佛融入历史长河。百姓争相围观,连山岭都为之震动。作者自谦是个被世人抛弃的儒生,但登山览胜时仍充满豪情。他擦拭疲倦的双眼,暗自以先贤为榜样。结尾"被发行归山,振衣向千仞"气势磅礴,展现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志向。

全诗将写景、怀古、抒情融为一体,既有对壮丽山河的描绘,又有对历史人物的追思,更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语言雄浑有力,情感真挚深沉,展现了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和人生抱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