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景馆吏立之

去年四月二十七,亲见进之没磝盘。
今年二月十三日,又闻立之死卼白。
身膏草野心为谁,区区身后犹谗疾。
进之一子久乃得,立之一子称特恩。
死封疆臣古所重,千载烈士多衔冤。
立之才武世少敌,胸中意欲吞河湟。
将军一剑义自决,塞上扰扰多奔亡。
前功委弃不复收,李蔡下士皆封侯。
生人欺鬼不解语,天道反复终相雠。
昨得二月三日书,犹云持重破贼锋。
等閒人事祇十日,使我泪落亲书踪⑴。
儿痴母老女未嫁,实事无一虚名存。
相知抱恨宁复论,谁为往吊洮西魂。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两位战死边疆的将领(进之和立之)而作,充满了悲愤与不平。全诗用平实的语言控诉了英雄惨死、小人得志的不公世道。

核心内容分三部分: 1. 死亡对比:前四句用具体日期记载两位将领的死亡(去年四月进之战死,今年二月立之牺牲),凸显记忆之深刻。用"身膏草野"形容他们尸骨无存,死后还遭人诽谤,而朝廷只象征性抚恤了他们的儿子。

2. 英雄悲歌:中间十二句塑造立之的英雄形象——他武艺超群("世少敌"),胸怀收复河湟失地的壮志,最终却被迫自刎。对比将军战死后边境溃败("塞上多奔亡")、庸人封侯("李蔡下士")的荒诞,直接质问天道不公。

3. 人间遗恨:最后六句通过立之生前最后书信(牺牲前十天还在谋划破敌)与家庭惨状(老母幼女无人照料)的细节,让英雄形象更具体。结尾"谁为往吊洮西魂"的质问,暗含作者无力伸张正义的愧疚。

全诗亮点在于: - 用"李蔡下士"(无能的副官)影射当时受封赏的权贵 - "生人欺鬼"指活人连死者都要污蔑,体现世道黑暗 - 反复出现的具体日期、家书内容等细节增强真实感 - 结尾不直接抒情,而用"洮西魂"的意象让悲愤余味悠长

本质上是一篇用诗歌形式写的抗议书,既纪念战友,又揭露了朝廷赏罚不公、忠良蒙冤的社会现实。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