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百姓生活的关怀和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写景:诗人站在金鳌阁上,感觉阁楼高耸入云,回头望去,离长安(象征权力中心)已经很远了。这里用"七千里"的夸张距离,暗示自己已远离官场纷扰。
中间四句写重阳节活动:诗人突然发现重阳节已经过了("重九"即九月初九重阳节),但依然兴致不减,劝大家不要推辞继续喝酒。他看到的田野景象很特别——稻谷成熟像黄云缭绕,而芋头田里叶子凋零只剩老茎,用两种作物的对比展现秋收的丰富。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作为地方官(太守),只希望百姓能共享丰收的快乐。即使没有重阳节传统的茱萸和菊花(古人重阳节佩戴茱萸、赏菊),这样的平淡生活也让人感到满足。
全诗亮点在于: 1. 用"黄云""翠盖"等鲜活的比喻让秋景跃然纸上 2. 通过"过了节日仍尽兴"的细节,表现洒脱的生活态度 3. 结尾升华主题,体现父母官"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4. "纵无萸菊亦陶然"传递出: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境
诗人用朴实语言告诉我们:为官者心系百姓,普通人懂得知足,生活处处都能找到诗意和快乐。
张弼
(1425—1487)明松江府华亭人,字汝弼,号东海。成化二年进士。久任兵部郎,议论无所顾忌。出为南安知府,律己爱物,大得民和。少善草书,工诗文,自言吾书不如诗,诗不如文。有《鹤城稿》、《东海稿》等。